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這漫長的歷史當中,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其中有些植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人類開發利用,并且在人類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千多年前的書籍《詩經》中就記載了138種植物,其中包含了常見的田間野草,也包含了我們日常食用的蔬菜。
生活中常見的亞麻、苧麻、胡麻、芝麻等都是種植歷史悠久的作物,更值得一說的就是苧麻,在我國已有4千年種植歷史。從史料上看,在4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長江流域就已經出現苧麻種植了。近年來在考古領域也有新出土的苧麻制品,這更有利說明苧麻的種植歷史。
古代人種植苧麻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采摘葉子用以充饑,一個是用苧麻造紙。用苧麻充饑,在古代多次饑荒災難當中都可以查詢到。在古籍《綱目》也有記載:“苧,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中的“苧”指的就是苧麻,可以煮了吃當救命糧食,味道甜美。其次是造紙,在歷史上著名的黃麻紙、白麻紙、麻沙紙等等,也多是以苧麻制造。在歷史記載的傳統造紙制作工藝技術中,當時所制作的紙張均為麻紙。近代考古發現早至西漢時期的扶風“中顏紙”和居延“金關紙”的主要成分都是大麻纖維。
其中最出名的“金關紙”被近代考古發現之后,人們發現這種用苧麻制造的紙歷經2千多年的歷史摧殘,依舊不改往日輝光,有著千年不腐的效果。還有至今在諸多歷史博物館保存完好的麻紙,均證明是用苧麻制作的,紙張保存完好,紋理十分清晰。
其實說這些,農民朋友哪里知道呢?在當下,因科學技術發展,造紙早已經不是用傳統方式,造紙原料也不僅限于苧麻了。在當下諸多農村地區,苧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喂豬或者當可口野菜,其中用苧麻喂豬還是占主導,用于當野菜的話口感有些牽強。在實際的牲畜養殖業里,苧麻葉是一種蛋白質含量非常高,營養豐富的優質飼料。
另外有少數地區,苧麻被用于釀酒和制糖,不過使用的苧麻部位卻不一樣,用于喂豬的是用苧麻的葉子,而用于釀酒和制糖的是用苧麻的枝干,在民間將苧麻枝干稱為麻骨。
在諸多農民對苧麻的印象當中,絕對想不到這一普通的植物,在國外卻享譽著“中國草”的尊稱,它來自中國,如今已在全世界各地發揮其重要價值。其實從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就可以看出我國對苧麻的研究利用早已經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了。在當下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苧麻在我國的作用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外國人眼里看來,苧麻就是專門為中國人而生的植物,稱它為“中國草”,絕對十分恰當。
其實從這次“新冠”之后,中醫逐漸開始受到重視,那么作為一味珍貴中草藥的“苧麻”,它也有一定藥用價值,不過在此筆者不是學醫的,就不對此做接受了。有興趣可以自己查資料去了解哦。不知各位網友,你們認識苧麻嗎?你們對苧麻了解多少呢?